close

迷情感性的小號手 ─ 「Chet Baker」查特.貝克

  目前所聽的這首「Winter Wonderland」,為 1953年 Chet Baker 在洛杉磯Haig俱樂部與前一位所介紹的 Stan Getz 共同演出的實況錄音;並收錄於金革唱片所發行的《Chet Baker & Stan Getz ─ My Funny Valentine》這張專輯中。曲子本身因為是大家所熟悉的聖誕歌曲,所以我才選擇在這陣子來分享給大家!並藉由這個機會,讓大家了解,爵士樂並不是那麼艱澀難以理解的東西,它只不過是一種模式。^___^



◎ About:Chet Baker

  Chet Baker (1929.12.23 ~ 1988.05.13 ),本名叫作Chesney Henry Baker,為「西岸白人爵士」的代表,也是我所喜愛的 Jazz 小號手之一,其不僅僅是個小喇叭手,偶而也兼差唱唱歌,而且還迷倒不少女性...連我也差點被他拐走了!在爵士樂的歷史當中很少有人像 Chet Baker 一樣,既是最具有浪漫氣息卻同時雙具有徹底悲劇性格的音樂人物,Baker完全沒有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所有的音樂知識都來自於軍隊裡的樂隊。1952年在與Charlie Parker合作表演之後,Chet與低音薩克斯手Gerry Mulligan搭上了線,錄製一系列的作品,為當時的爵士樂團樹立了小喇叭與低音薩斯風搭配的最好示範,其中又因為“My Funny Valentine”這首曲子使得Chet Baker瞬間成為酷派爵士樂的招牌。成名之後,Chet 以四重奏樂團在美國各地造成轟動。但因深受 Miles Davis 在前的影響,又擺脫不了既成的世俗觀點,因而深陷於自設的桎浩中。1960年代之後, Chet 的演奏多半集中在歐陸各地,這時他的創作中也加入更多歐洲的合聲概念。

  早年的Baker即苦於掙脫不出長像與音樂風格的雙重陰影之中。所謂長像的陰影指的是他與同時代偶像影星詹姆士‧狄恩(James Dean)的酷似,「不但臉很像,連那存在的超凡資質和毀滅性也很像。」村上春樹如是說:「但他和狄恩不同,他在那個時代活了下來。也許這麼說太過分,但那也是Chet Baker的悲劇。」除了外貌之外,Baker二十三歲時即被賦予「偉大的白人希望」的光環,承受著生命中難以負荷的重擔。他的小喇叭演奏一開始被認為是邁爾斯的「蒼白」模仿者。幾番努力掙脫之後,Baker才漸漸走出自己的風格,並成為自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後令人讚賞的即興演奏者。

  在1952年與低音(Baritone)薩克斯風手蓋瑞‧穆利根無鋼琴四重奏的錄音中,Baker的小喇叭樂音初次受到了廣泛的注意。薩克斯風與小喇叭的雙獨奏(solos)並且營造出輕柔甜美的氣氛,近似於室內樂的感覺,似乎也預視了往後爵士樂的另一走向。

  Baker於1953年自組四重奏,開始發展另外一項天賦:歌唱。他悠遠輕柔且猶似呢喃低語的聲音將一般歌謠轉化成為內心撕扯的告白。1955年,Baker於巴黎灌錄一系列專輯作品,從此以後與歐洲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生命後半約三十年期間大都在歐洲度過,留給歐洲人的懷念也許比美國人多,至今歐洲爵士樂壇仍不斷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深染悲劇色彩的爵士小喇叭手。

  Chet Baker 在爵士樂的歷史上,留給樂迷的印象不只是他的聲音,還包括了他的影像,只要看過一次他的照片,相信大部分人都無法再將他的聲音與他的影像分開:『一個年輕有形的白人號手,抱著小號若有所思地看著鏡頭外的遠方;或者,赤裸著上身,當然,也要抱著小號,與他的法籍女友深情相對。』唱片傳來的,都是他獨特的、有點沙啞破風的小號,配合著他那有點「有氣無力」(粗魯點說是要死不活)的歌聲,像是青春期少年的青澀告白。曲目,則是一首首軟調的情歌,我的天,這對任何一個想談感情、在談感情、談過感情的人來說,根本就是毒品。

  年輕又紅得快的查特,也是毒品的愛用者,這個毒品可不是指他那令情人動容的音樂,而是「真的」毒品。他被毒品俘虜的歲月在一九八八年隨著他離奇的墜樓身亡劃上休止符,但他留下的毒品,卻持續在世界各地虜走為情所困的人心,是的,情歌永遠不會退流行,Chet Baker的情歌更是如此。



◎ 西岸白人爵士 & Chet Baker (註)

  五○年代正是西岸爵士盛行之際,當時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冷戰正值高峰,西岸爵士樂的一群年輕樂手即是在搖滾樂萌芽之前,率先表達他們對自己所出身的中產階級的反叛。雖然受酷派爵士(Cool Jazz)掌門邁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的影響無可磨滅,但西岸的爵士樂手更進一步闡揚了酷派的精髓,且真確地表達了美國加州海灘上的意象:陽光拂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型態。

  於是,1952至1958年間,爵士樂的中心地理位置便由紐約陰暗困苦的邊緣轉移到了溫雅優適的陽光加州。西岸的這群樂手,包括Chet Baker(Chet Baker)、蓋瑞‧穆利根(Gerry Mulligan)、亞特‧匹柏(Art Pepper)、李‧柯尼玆(Lee Konitz)、祖特‧杏斯(Zoot Sims)等等,他們的共同特徵除了都是白人外,並同時在好萊塢的錄音室分享精緻的品味與酷派的音樂風格。

  其中,Chet Baker更代表著五○年代西岸爵士樂精神的典型。也可以說,Baker將青春活力與西岸意象濃縮於他的音樂之中:那充滿著陽光、海洋與自由的夢的音樂風格。日本小說家(同時也是爵士樂迷)村上春樹說:「Chet Baker的音樂裡,有一種絕不含糊的青春氣息。」指的就是Baker在五○年代中期在西海岸強烈而充滿活力的演奏。但是,這樣的生命氣息隨著歷練的增添與青春的消逝而逐漸淡去。和同是西岸酷派出身的薩克斯風手亞特‧匹柏類似,Baker的音樂漸漸有著更多的「黑人」風味,並賦予了樂曲某種生命的滄桑感。

《註》:別問我什麼是西岸白人爵士,相信我!你不會想要知道的!因為,等你懂了,你就能用它做出一篇Jazz專題報告! @__@" 所以,各位就暫時將它當成是一種「音樂風格」或是一種「演奏的手法」吧...^__^/ 乖喔!摸摸頭~



◎ 後記:

  Chet Baker也許可以說是爵士樂史上最佳的抒情樂手。他的音色有如風中的羽毛輕飄而過,如流水般低語,沒有任何刺耳的爆裂聲。他的樂聲具催眠心智與軟化盛氣的作用,彌漫著憂鬱、浪漫與懷舊的情懷。Baker拒絕使用任何華麗的花招,套用村上春樹的話來說,他的小喇叭樂音「並不是技巧上多洗練,也不是藝術造詣多精純。只是...那聲音無比的潔淨、感傷。反而觸動搖憾我們的心,那很像我們在什麼地方經驗過的什麼...。」

  Baker的音樂,有人說聽起來很「慵懶」,我覺得是「糜爛」,有「大麻味」,好像可以看見擁擠的小錄音室裡面煙霧瀰漫,樂手東倒西歪的感覺。很適合忙碌了一天回家攤在沙發上聽,或是帶女生(或男生)回家時當作迷魂劑~~(我沒試過,徵求共同試驗者!)而 Baker 所跨越的音樂類型不只有酷派

  而關於 Chet Baker 的生平,在以下這個連結將有更詳細的介紹,請享用!

  《魔鬼死亡‧留下天使─Chet Baker》(by孫秀蕙)


《《 如果覺得好聽,請支持正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day 的頭像
    Today

    ~TodAy is My Day~

    T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