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字教人詞窮?學者說八千!

=================
趁這機會讓大家知道詞窮的定義...^^
沒時間的人可以直接看最底下~
=================

  一八七一年,達爾文觀察每個時代所使用的詞語,都有新詞取代舊詞的現象,並未因不斷累積而增加,就提出了一個解釋:「人對詞語的記憶有限,不能無限累積。」多年來,這個人腦會「詞窮」的說法,一直沒有明確的數字來證明。

  今天,中研院院士鄭錦全以電腦進行跨語種的語言計量的研究,希望找到「人 腦處理詞語的涯邊盡頭」這個涉及人類語言認知能力問題的答案,初步已提出「詞涯八千」理論,也就是人對一種語言所能掌握運用的詞語數量最多八千。

  目前,鄭錦全建立的「詞涯八千」從中文出發,並已在英文得到印證,但他說他「只是剛剛走了一步」,未來將繼續進行其他語種的研究,並探討「詞涯八千」所帶出來的語言認知、詞語教學等問題。

  鄭錦全是新竹縣新豐鄉人,目前擔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主任,前年以計算語言學、認知語言學、電腦中文教學等專長當選中研院院士後,使他更常返鄉貢獻所學,也為台灣的語言學研究帶來新視野。

  談到研究動機,鄭錦全認為自己只是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所看到的字典有幾萬字,但我們能用到多少字?」結果,他的研究發現:「不管一本書有多厚,作者所用字種字數一般只有四千,最多不超過八千。」

  鄭錦全表示,漢字從兩千年前「說文解字」的九千三千字,積累到現在的「漢語大字典」已有五萬六千字,但歷來所有的書,不管全書有多少字,作者所用的字種只有三四千到五六千而已,比如「史記」五十三萬字,字種才五千一百,「紅樓夢」七十三萬字,字種才四千五百,只有「清史稿」最多用了八千多個字種,但這部書是集體編寫,不代表一個人的語言能力,由此可見「每個人能用的字都有上限」。

  鄭錦全說,單字之外,再加上兩三千個非衍生性、需要記憶的詞語,算出人所能掌握運用的詞語數量大約七八千,此即「詞涯八千」的由來。他進一步解釋為什麼不說「字涯八千」,因為詞典收錄的幾個萬詞,從字的組合就可以理解,事實上從字詞、詞組到句子、篇章的理解,那是人的語言組合能力,並不是記憶能力。

  在英文方面,雖然字彙高達八萬,但鄭錦全寫電腦程式計算兩百本英文名著,把單數、複數、過去式等各種語形變化排除,得出「概念字」,其數目在每本書也不超過八千,與中文的情形一致。

  鄭錦全以「詞涯八千」說明人掌握運用詞語的能力後,又再提出另一個語言認知能力的問題:「人說話太簡單會不知所云,太囉嗦又不明重點,如果想要表達完整的意思,需要幾個字呢?」因為,閱讀和會話都需要記憶空間來處理、整合小單位的信息,成為一個有意義的片段。

  鄭錦全研究香港、台灣的中文報紙,發現構成完整意思的句群,平均是五十個字,也就是文字或詞語組成鄰里、構成信息塊,大約五十個字成一組,因此再提出「字鄰半百」的看法。

  鄭錦全的計量論證,解釋了人類的語言認知能力:人能記憶、掌握運用的語言符號不能無限累積,大約只有八千,但人的腦力可以將之衍生成無限的句子和篇章;人在交際時的語言信息也不能無限累積,只能組成約五十個字的片段來傳遞。

  中研院語言所主任何大安指出,鄭錦全提出有關人類語言認知能力的「詞涯八千」理論,對語言教學上的教材設計、內容選擇等,都具有啟發性。

  不過何大安說,這個研究還在「起步」階段,目前只是觀念,未來再繼續做句型、構詞等變化的研究,才能達到實際的運用。

  對「詞涯八千」一詞,何大安表示,八千只是對一般人的平均數字,對語言專業者則不在此限;另外對具有雙語或多語能力的人,其對各種語言的能力是分別都能夠處理八千詞語,還是會互相抵銷,都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以下比較重要=============
不管你前面的東西看懂多少,只要看懂下面這幾行就夠哩~
上面那一大篇東西的結論就是:

詞窮,就是你腦子處理詞語的涯邊盡頭!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腦子,在每篇文章、每本書籍中,
所能使用的文字數(重覆的不算)都有上限,
而當你「到達那個界限而無法再找出新的字來使用時」,那就是詞窮。

^___^ 這樣夠簡單明瞭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